什麼是悲情? 文獻中的定義與例子

已發表: 2023-10-03

悲情是一種文學手段,它使用語言來喚起情感反應,通常將讀者與故事中的人物聯繫起來。 文學中與悲情相關的情感包括同情、憐憫、悲傷,偶爾還有憤怒。

最明顯的悲情例子可以在悲劇敘事中找到,其中人物的命運急劇惡化。 然而,這種手段也巧妙地出現在幾乎所有具有負面情節發展的故事中。

讓我們來看看這個術語的起源,以及如何在書中使用它來達到不同的效果。

如果您想知道什麼是悲情以及它在文學中可以採取什麼形式,請查看@ReedsyHQ 的這篇文章!
圖示推特 點擊發推文!

悲情透過訴諸情感來說服

悲情激發了我們最原始的行為反應,讓我們感受到事物。 它不僅是文學中吸引讀者情感的一種方式,也與精神和理念一起被稱為說服的三種修辭模式之一。 亞里斯多德的修辭學中概述了這三種方法,作為吸引觀眾並使他們相信你所提出的觀點具有可信度的方法。

  • 悲情喚起觀眾的同情心
  • 精神訴諸他們的是非觀念
  • 標誌符合他們的邏輯

不難看出為什麼悲情可以說服人。 假設您試圖說明臨床憂鬱症的重要性。 以下兩種說法會以截然不同的方式影響您的受眾:

  1. 根據 2020 年的一項研究,18.4% 的美國成年人曾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
  2. 「我沒有精力,感到精疲力盡,對任何事情都沒有興趣,」史蒂文說,他最近被診斷出患有憂鬱症——每個不眠之夜,他都在與壓倒性的自我憎恨感作鬥爭。

統計數據很少說謊,但它們很難關聯起來。 然而,每個人都可以想像自己所面臨的個體的掙扎。

悲情作為一種手段出現在修辭、文學和其他類型的寫作中,但在這篇文章的其餘部分,我們將重點放在一些長篇小說、中篇小說和戲劇中作為文學手段的悲情。 記住悲情最初是一種有說服力的技巧是有幫助的——當你在書籍、電影和電視節目中遇到它時,你可以退後一步,問問自己作者想向你展示什麼。

請注意,使用悲傷的語言的形容詞是「可憐的」。 在一篇批評文章中,如果一個角色被描述為“可悲的人物”,作者並不是說他們是一個悲慘的失敗者。 相反,觀眾感受到他們的痛苦。

免費資源

文學設備備忘錄

掌握這 40 多種工具來提升您的寫作技巧。

現在讓我們來看看文學中的一些不同的悲情範例,以展示可以使用悲情以某種方式「說服」觀眾的感受的多種方式。

它增加了故事的風險

在悲劇中,根據定義,事情一定會變得很糟糕——導致不可避免的悲傷。 古典悲劇(遵循弗萊塔格的金字塔結構)透過將戲劇性事件升級到不可挽回的地步來製造緊張氣氛,隨著讀者或觀眾對發生在角色身上的事情更加投入,從而使賭注最大化。

以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為例,著名的家庭恩怨阻止了兩位主角結婚。 隨著劇情的進展,越來越多的破壞性事態發展給這對夫婦的前進帶來了障礙。

「我可以說我先生的壞話嗎?

啊,可憐的主啊,什麼樣的舌頭才能撫平你的名字,

當我,你的三個小時的妻子,把它弄壞的時候?

但是,惡棍,你為什麼要殺我的表弟?

那個惡棍表弟會殺了我的丈夫:

回來,愚蠢的淚水,回到故鄉的春天;

你的支流水滴屬於禍患,

你錯誤地把它提供給快樂。”

——威廉‧莎士比亞的《羅密歐與茱麗葉》中的茱麗葉

在劇中的關鍵時刻,羅密歐(最近與朱麗葉秘密結婚)為他的朋友茂丘西奧報仇,殺死了朱麗葉心愛的表弟提伯爾特。 當朱麗葉得知這個消息時,觀眾看到她與矛盾的情緒作鬥爭:

  • 為她的表弟悲傷
  • 對羅密歐的憤怒
  • 同情,因為她知道提伯爾特會毫不猶豫地殺死羅密歐
  • 對自己沒有完全站在丈夫這邊感到憤怒

我們知道朱麗葉處於一種不可能的境地,這並不是她自己的過錯,而羅密歐殺死了她的表弟這一事實不可挽回地排除了他們的家庭和解的可能性——換句話說,賭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高,而且比賽達到高潮。

朱麗葉沒有出路,因為所有的選擇都會導致某人的背叛或失望。 這種情緒升級加劇了緊張氣氛,從結構上表明該劇正在滾雪球般地走向悲劇結局。 以這種方式使用,悲情描繪了事情完全失控的確切點,增加了風險。

免費資源

三幕結構模板

使用我們免費的逐步模板製作令人滿意的故事情節。

當然,賭注會增加,因為觀眾對主要角色的同情心提升到了一個新的水平,這是悲情可以創造的最強大的效果之一。

它讓讀者對虛構人物產生同情

根據定義,悲情會牽動讀者的心弦。 當我們對角色的困境感到難過時,我們傾向於站在他們一邊並希望他們的處境有所改善。

以芭芭拉金索爾弗 (Barbara Kingsolver) 的《惡魔銅斑蛇》(Demon Copperhead)為例,它是對查爾斯狄更斯 (Charles Dickens) 的《大衛科波菲爾》( David Copperfield )的現代重述。 小說的主角惡魔是一名孤兒,在毒癮纏身的阿巴拉契亞鄉村長大。 這本書從德蒙小時候的角度來講述,並沒有經常明確地反映他的情感——相反,讀者將他視為一個行動派的男孩,一個在實際困難中幾乎沒有讓他為自己感到難過的人。 讀者們知道這些罕見的反思時刻具有更大的意義,表明戴蒙自信的行為背後隱藏著一個男孩破碎的心和敏銳的頭腦,他意識到周圍其他人所感受到的不適。

讀者怎麼能不同情一個小男孩,儘管他沒有做錯任何事,但他卻如此毀滅性地意識到他的存在給許多人帶來了不便? 諸如此類的強烈悲情時刻讓讀者深深地關心惡魔,他的聰明才智和脆弱性變得更加明顯。

對作家來說, 《惡魔銅斑蛇》提供了人物塑造的大師課程。 惡魔是一個有缺陷的角色,也會犯一些錯誤,但當讀者看到他的核心需要被愛在他的早年如此悲慘地沒有得到滿足時,他們想知道他的故事下一步會走向何方。 正如湯姆·布羅姆利(湯姆·布羅姆利)(作者、代筆作家、里德西為期三個月的《如何寫小說》課程的首席講師)指出的那樣,創造讀者關心的角色,而不是完全討人喜歡的角色,可以為故事增添實質內容和複雜性,所以不要讓你的角色遭受湯姆所說的「好人綜合症」。 優先考慮為同理心創造空間,而不是完美的討人喜歡的空間。

新蘆葦球場

如何寫小說

報名我們的課程並在三個月內成為作家。

除了更深入地關心角色之外,悲情還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他們。

它將人物行為置於情境中

背景故事在決定讀者如何接受角色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們都有自己的過去,虛構人物也不例外:他們的過去繼續影響著他們,了解他們來自哪裡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他們的行為。

在莉莉金的《作家與情人》中,敘述者是一位名叫凱西皮博迪的 31 歲女性,她最近失去了母親。 這本書不是關於她母親的去世,而是描述了凱西持續的財務困境、作家的焦慮以及無法選擇和承諾浪漫伴侶的情況。 凱西每天都會想起失去母親的事,這有助於讀者了解她的情緒和行為。

「但緊接著那種感覺,那種對一切還沒有失去的懷疑,就產生了一種衝動,想要告訴我的母親,告訴她我今天很好,我已經感受到了接近幸福的感覺,我可能仍然有能力感到快樂。 她會想知道這一點。 但我不能告訴她。”

——莉莉金, 《作家與戀人》

在上面的摘錄中,凱西分享說她感覺比平時好多了,但這種感覺是苦樂參半的,因為她無法與母親談論她改善的情緒狀態。 作為讀者,我們對凱西感到同情,他無法做出積極的決定。

例如,當讀者被提醒她不斷地感覺自己正在失去對自己生活的控制時,她不願致力於兩種浪漫興趣中的一種就不再那麼令人困惑了。

免費課程

如何培養性格

在 10 天內,學會塑造讀者喜愛的複雜角色。

畢竟,理解角色會增加同理心,並有助於強化一本書的中心主題。

它強化了書的中心主題

就像莉莉金的小說以悲傷和成長為主題一樣,每部文學作品都可以說都有一些貫穿其敘事的關鍵線索,而悲情的實例有助於將這些主題帶到最前沿。

在托爾斯泰的中篇小說《伊凡·伊里奇之死》中,一個病入膏肓、垂死掙扎的人慢慢意識到,他的生命浪費在了追求錯誤的事情上。 托爾斯泰一次又一次回到道德和死亡的主題,向讀者詢問什麼是美好而有意義的生活。

在簡要描述了伊凡·伊里奇葬禮上的場景後,這本書將讀者帶入了他的過去,表明他並沒有打算做壞事——他只是優先考慮社會所重視的事情。 然而,當伊凡瀕臨死亡時,他突然意識到一個可怕的事實:

“難道我沒有活出應有的樣子嗎?” 突然出現在他的腦海裡。 “但是當我已經做了應該做的一切之後,又如何不這樣做呢?”

——列夫·托爾斯泰《伊凡·伊里奇之死》

在這裡,伊凡談到了托爾斯泰書中核心的關鍵認知:按照社會的美好生活標準「應該做」的事情並不一定有助於建立美好而有意義的生活。

整部中篇小說都取決於主角的這一令人震驚的認識和悲痛時刻,讀者可以看到這所帶來的巨大影響:伊凡無法再次生活並做出更好的選擇。 他已經過著已經快要結束的生活了。

在這個可悲的場景中,這本書的主題被非常痛苦地強化,向讀者表明做出道德選擇是一個緊迫而緊迫的問題,伊凡提醒我們所有人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如果讀者對伊凡沒有同情心,這本書的力量就會大打折扣——所以悲情是這裡的關鍵。

測試你的主題偵測能力!

看看你能否從五個問題中找出五個主題。 需要30秒!

透過強化主題,悲情也可以讓讀者沉浸在文學作品的情緒中。

讓讀者沉浸在寫作的意境中

當你讀完一本書後,你有什麼感覺? 這個問題的答案總結了這本書的整體情緒——例如,可能是希望、沮喪、冷漠或遺憾。

當使用悲情時,情緒往往會變得陰暗。 喬治·吉辛希望透過他的 19 世紀小說《幽冥世界》向中產階級讀者強調工人階級的困境。 因此,他的書強調了美麗、陽光明媚的英國鄉村與倫敦工人階級社區的淒涼之間的對比:

「今天中午,薩里山上陽光明媚; 田野和小巷都瀰漫著春天的氣息,在發芽的灌木叢的庇護下,許多報春花顫抖著抬頭仰望藍天。 但對於這些事情,克勒肯威爾並不重視。 在這裡,這一天和其他日子一樣,由很多小時組成,每個小時只佔週工資的一小部分。 在克勒肯韋爾,無論你走到哪裡,到處都是各種各樣的辛勞痕跡,就像一場噩夢一樣令人難以忍受。”

——喬治‧吉辛, 《陰間世界》

吉辛首先向讀者展示美麗,然後迅速將其撕掉,將他們留在與薩里山相反的地方。 兩者之間的鮮明對比令人難以置信地可悲,並表明小說的整體情緒是幻滅和陰鬱。 透過聚焦倫敦的貧困工人,吉辛揭示了這座城市普遍存在的苦難和掙扎。 他也展示了在更廣闊的自然世界背景下,這似乎是多麼不必要和無情。

你的閱讀有差距嗎? 查看我們的 100 本必讀經典書籍清單。

透過用悲傷來強調這種陰鬱和絕望的情緒,吉辛「說服」他的讀者,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是可能的。 但悲情不僅僅是讓讀者對某事做出被動反應——它還可以用來刺激他們採取行動,或者創造一種感覺,某些事情必須而且將會改變。

悲情可能預示著即將發生的變化

連續使用時,喚起悲情的情節點會加劇緊張氣氛,促進故事情節的發展。 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導致了主角旅程中的情感高潮。

在古斯塔夫·福樓拜的《包法利夫人》中,小說中的主角渴望奢侈而浪漫的生活,但她與一名中產階級衛生工作者的婚姻阻礙了她的夢想。 她一天天變得越來越無聊,最後變得無精打采,渴望改變。

「然而,她內心深處卻在等待著什麼事情發生。 就像遭遇海難的水手一樣,她用絕望的目光注視著自己孤獨的生活,在地平線的迷霧中尋找遠方的白帆。 她不知道這個機會是什麼,什麼風會帶她去,會帶她駛向什麼海岸,是一艘三層小船還是一艘三層甲板的船,舷窗上滿載著痛苦還是充滿著幸福。 但每天早晨,當她醒來時,她都希望這一天能到來; 她聽著每一個聲音,嚇了一跳,奇怪它沒有來。 日落時分,她總是更加悲傷,渴望明天。”

——古斯塔夫‧福樓拜, 《包法利夫人》

艾瑪·包法利迫切希望改變自己的生活的這些細節引起了讀者的情感。 儘管她處境的悲慘源於她生活中缺乏行動,而不是災難性的事件,但我們仍然對她感到同情,因為我們看到她與丈夫有多麼孤立,以及她如何努力接受自己的現實。

讀者目睹了艾瑪的沮喪狀態並同情她。 突然,我們感受到了艾瑪的感受:事情必須改變。 這意味著當變化真正到來時,我們既做好了準備,又鬆了一口氣。

雖然悲情是一種簡單的文學手段,但它可以有多種形式。 希望您現在已經和我們一起研究了它的一些表現形式,下次閱讀一本書時您會更清楚地認識到它。 問問自己:作者說服我的感受是什麼?

想溫習更多文學技巧嗎? 接下來查看我們60 多種文學工具的綜合清單